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向来被认为是法律实践中的“硬骨头”,但最近的一起案件成功打破了这一困境。伊通法院的法官通过耐心调解,让双方当事人以共赢的方式解决了问题,得到了高度称赞。这起事件不仅是司法调解的成功案例,也是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明确体现。
在2024年的初夏,原告和被告签订了三份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》,约定的工程款项分别为77787元、158920元和47409元。原告按合同规定积极投入施工,并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工作,三项工程都得到了被告的验收合格。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虽然工程顺利完工,且验收合格,然而被告只支付了20000元,仍然拖欠原告264116元的工程款,原告多次请求偿还,但均未得到回应,无奈之下,原告只能将此案诉至法院。
在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,承办法官认真研读案情,经过详细的证据审查发现,虽然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,案件实际上相对简单。对此,法官决定积极主动走访原被告,询问双方对调解的意向。令法官欣慰的是,被告对整体事件并没有异议,认可工程款的欠偿问题,但希望能够延长还款期限。对此,原告则希望能尽快收回欠款。
在了解各自的诉求后,法官决定采取面对面的方式,召集双方进行沟通。调解过程中,让双方充分表达意见至关重要。法官首先认真倾听了他们的理由及困难,同时对双方的立场进行了耐心分析。通过不断的协调和讨论,法官从企业共赢的角度出发,为双方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终于,在法官的协助下,双方均表示愿意各退一步,达成了一个相对满意的调解协议。这一协议不仅让原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回了应得的款项,也减轻了被告的还款压力,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,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。
这一成功调解的案例,正是伊通法院对优化营商环境承诺的真实体现。法院积极履行审判职责,不仅关注案件本身的公正与效率,更努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形成。这种有效的调解机制,不只是解决个别纠纷的办法,更是促进社会和谐、维护企业权益的重要动力。
从这起建工合同纠纷中,我们看到了法律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。法治化的营商环境,有助于企业在合作中获得更大的信任和保障,从而实现共赢。经过这些努力,企业能在安全、公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,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。建设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,不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,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。降低法律纠纷、促进企业合作,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